在北歐童話里,有“醜小鴨變天鵝”的傳說,這樣的傳說激勵著普通的人們奮發向上,因為誰都想過得更好一點。世界杯賽場上,那些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球隊,個個想“一戰成名”,並就此擺脫原本身份,獲得一個“貴族”頭銜。
  只是,西方諺語有雲,“一代人能闖出暴發戶,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”,想一舉改變出身,何其難也。如今,世界杯四強誕生,進入半決賽的球隊各個都是出自名門,前些天的那些黑馬,都哪裡去了?他們為何總是難以變“白”?
  本報特派記者 李志剛 葉嘉利 7月7日發自巴西
  “黑馬”之黑 偶然但充滿神奇
  “黑馬”,在《現代漢語詞典》里的註釋是:比喻實力難測的競爭者或出人意料的優勝者”。在體育界,“黑馬”特指那些賽前被人瞧不起、比賽讓人跌碎眼鏡的個人或團隊,他們代表著“偶然”,意味著“神奇”。一旦有幸成為“黑馬”,在今後的很多年裡,他們都會被人提及,因為不僅成績本身漂亮,“黑馬”還算的上是一份難得的榮譽。
  足球世界里,“黑馬”早就存在,1966世界杯上的朝鮮隊便是現成的代表。當時亞洲的唯一代表朝鮮隊在小組賽生死戰最後一輪,以1:0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意大利,闖入八強。四分之一決賽中面對葡萄牙,朝鮮在前二十五分鐘連入三球以三比零領先,眼看就要一黑到底,但當時葡萄牙的頭號巨星“獵豹”尤西比奧之後連入四球,助葡萄牙以5:3淘汰朝鮮。
  1966那個年代已經過於遙遠,我們不妨從1990世界杯說起,在那屆意大利世界杯上,喀麥隆隊震驚江湖,一舉殺進八強,被譽為“非洲雄獅”;兩年之後的歐洲杯,最後時刻“替補”參戰的丹麥隊一舉奪冠,書寫了新時代的北歐神話;1994世界杯上的瑞典、保加利亞;1998世界杯上的克羅地亞;2002世界杯上的韓國、塞內加爾;2004歐洲杯上的希腊;2006世界杯上的烏克蘭;2010世界杯上的烏拉圭……“黑馬”隊伍們層出不窮,幾乎每一屆大賽都能冒出一支。
  試想,如果缺少了偶然的存在,這個世界還談何精彩?從某種意義上來講,正是“黑馬”奔騰,才造就瞭如今世界杯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。
  “晉級”之巧 依賴神對手的爛發揮
  以往大賽“黑馬”花開多家,本屆世界杯卻不是這樣。世界杯打到現在,美洲球隊整體表現上佳;歐洲隊伍知恥而後勇,慢慢將劣勢扳成了均勢;非洲球隊繼續被醜聞困擾;亞洲隊伍則是“爛泥扶不上牆”,在這種形勢下,“黑馬”隊伍自然從美洲球隊產生。
  “泰山不是壘的,黑馬不是蒙的”,要想成為“黑馬”,一支隊伍必須“有幾把刷子”。“黑馬”球隊必須全隊陣容齊整,發揮穩定,同時隊中至少有一位在膠著時刻可以打開局面的球星,比如1990世界杯上喀麥隆隊的米拉大叔、1994世界杯保加利亞的斯托伊奇科夫、1998世界杯上克羅地亞的蘇克、2006世界杯上烏克蘭的舍甫琴科、2010世界杯上烏拉圭隊的弗蘭等等。換句話說,一支屌絲球隊至少也得配備一兩個“高富帥”,才能拿得出手。
  接下來,“黑馬”球隊大都蒙著一層神秘面紗,要麼是首次參加大賽,要麼是已經“不當老大很多年”,總之,他們不為對手所熟悉,甚至球迷之前關註也不多。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,這些“黑馬”對敵人的情況很瞭解,而“敵人”則是打遭遇戰一切蒙在鼓裡,當然很容易“中招”,給“黑馬”留下可乘之機了。
  一支不為人知又心懷野心的隊伍,要想成為“黑馬”,還需要有“賽程”方面的照顧。一個相對輕鬆的分組,或者同組那些對手都是色厲內荏的“紙老虎”,會在客觀上“造就”黑馬。而小組出線後的對陣形勢,對於“黑馬”能否繼續“黑”下去更是非常重要,如果晉級之路豪強密佈,其一黑到底的難度可想而知。
  對了,忘了提一句,要想成為“黑馬”,就要幹掉一支冠軍隊伍,至少也要幹掉一支聲名顯赫的隊伍,畢竟戰勝牛逼的對手才能顯得自己更牛逼。要不然,“黑馬”的“黑”色從何而來?
  “轉型”之難 缺的就是豪門底蘊
  今年在巴西第一支露出“黑馬”成色的要數來自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哥斯達黎加,他們首場比賽便將上屆殿軍、曾經的冠軍得主烏拉圭斬於馬下,此後又擊敗意大利,戰平英格蘭,在一個公認的“死亡小組”中以第一名的身份出線。還有“南美妖刀”智利隊,親手將衛冕冠軍西班牙“送回老家”,他們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。要說哥倫比亞是“黑馬”,人家可能有點不高興,但事實上,在法爾考最後時刻宣佈因傷退出之際,可沒有幾個人能想到哥倫比亞還會有如此驚艷的表現。
  “黑馬”總是像流星一般,劃破夜空綻放輝煌之後,馬上便不見蹤影消失在風中。四強產生,“黑馬”無蹤,其中原因很多,比如賽程安排,智利、哥倫比亞兩隊先後在八分之一、四分之一決賽中遭遇東道主巴西,可以說“死得既冤也不冤”;比如運氣欠缺,哥斯達黎加堅守到了點球決戰,但運氣已經耗盡,最終被出了名的“點球衰人”荷蘭隊淘汰……但歸根到底,我們還是要承認,“黑馬”與“豪門”在氣質上是存在差距的,這才是“黑馬”身上的致命傷——“黑馬”可以打好一場或者幾場比賽,但隊員個人能力、板凳深度、整體戰術水平、教練組經驗能力等各方面的短板,無疑將制約這些球隊更進一步,這也就是球迷口中豪門的“底蘊”所在。
  怎麼樣才能從“黑馬”轉型為“豪門”,這需要“黑馬”球隊在連續數屆大賽中都有精彩的發揮,也是他們最難以邁過的一道“門檻兒”。豪門球隊身上特有的頑強韌勁和穩定心態,是“黑馬”想學卻又在短時間之內學不來的;而“黑馬”球隊往往出自小國,他們足球基數太少、職業化程度不深,造成這些國家需要等待多年,才能湊齊一支完整的、出色的球隊陣容,一旦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部位缺了“零件”,他們便很難重新“補齊”,並從此被後來者殘忍而現實地撕下“黑馬”的外衣。試想,一支球隊若連續幾屆大賽一黑到底,誰還會稱他們為“黑馬”,想不擁有豪強的名聲都難了!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打雞血不如創基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c10dczv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